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中新网郑州10月15日电 (刘鹏 李颖)每年春末夏初时节,不少城市被漫天飞舞的杨柳飞絮所困扰。飞絮中携带的细小颗粒物质,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等不适,且飞絮属于易燃物,也极易引发火灾。为了对杨柳飞絮进行科学标准化防控,近日,河南省将编制出台的《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》(简称《技术规程》)作为重点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,并定于2025年1月9日起开始实施。
杨树、柳树均属于雌雄异株,每年春季雌花序授粉后,发育成熟的蒴果逐渐裂开,白色絮状茸毛携带种子“破壳”而出,借助风力进行传播,寻找适合的生长环境,便形成了每年3月至5月的“杨柳飞絮”现象。
近年来,为控制杨柳飞絮,多地园林机构采取如淘汰飞絮杨柳、注射抑制剂和喷洒药剂等多种策略,并取得了一定成效。然而,由于投入成本高、操作复杂、可能影响树木生长等问题,彻底治理仍需时日。
据了解,河南省的飞絮主要来源于杨树。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,河南省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成为河南省“当家树种”。但由于早期选育的杨、柳优良品种大多为雌株,随着树木进入成熟期,杨柳飞絮问题较为严重。
尤其是今年春天河南省天气干旱,一段时间持续低温,后又急剧升温,造成杨柳飞絮较常年增多,飞絮期拉长,对社会公众出行和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。
今年5月,河南省林业局委托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,河南农业大学、南京林业大学、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,历时5个月,编制成《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》并正式批准发布。
《技术规程》明确了杨柳飞絮的种类和发生规律、防控原则和目标、絮源调查和防控分区、监测预报、防控措施。将杨柳飞絮防控区域具体划分为重点防控和一般防控区域,并根据杨柳树面积和雌株株数确定防控等级。
同时,《技术规程》要求在重点地段建立飞絮监测点,采取人工监测和视频监测的方法,对区域内杨柳雌株花序生长情况、变化动态进行监测。
在防控的过程中,《技术规程》提出采取调整树种结构、应用雄株品种、高接换头、树冠修剪、营造混交林、水肥管理、采伐更新等7项绿化措施,滞留、喷淋、增湿、清扫等4种物理措施以及注射赤霉酸等化学措施,以此有效降低杨柳絮产生量,减轻杨柳飞絮给群众生活和出行带来的影响。(完) 【编辑:刘阳禾】 新闻结尾
恶搞软件大揭密:掌握搞笑创意的神器,轻松制作乐趣无限的搞怪内容!的相关文章
天府评论:感悟时代气韵里的文化自信的相关文章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单
翼装飞行世锦赛上演“人箭穿靶” 中国选手张树鹏获季军
高速行驶途中驾驶员“盖被睡觉”引争议 智能驾驶不能忽视安全
竞走名将切阳什姐在青开启冠军训练营
特色产业动力强劲,民生工程温暖人心—— 西藏高质量发展 有速度又有温度
【央视快评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“银发力量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