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在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(以下简称“示范区”),90后新农人洪超紧握方向盘、轻踩脚踏板,收割机将一排排玉米“吞”入其中,收割、脱粒、除杂一气呵成。
洪超在大学读的是农业相关专业,如今负责管理示范区300多亩土地。见记者走近,他捡起一颗玉米粒说道:“瞧,多饱满,今年亩产能超850公斤。收成好,因为我有几样宝。”
病虫害是田间管理的一大难题,洪超却说:“我才不怕嘞。”底气来自手机上的农情监测应用。洪超告诉记者,防虫最紧要的时候,手机上一收到病虫害预警信息,他就立刻启动无人机飞防作业,进行病虫害防治。
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来自示范区里一座座智慧农情监测站。站内的害虫网络测控仪利用光电技术诱虫、杀虫,及时拍摄图片上传示范区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,由农技人员实时分析。一旦发现短时间内某类虫口数量增加,管理平台第一时间通过农情监测应用向农户推送病虫害预警;而智能孢子捕捉仪能够及时捕捉病原孢子,帮助农户防治锈病。
手机屏幕上,智慧农情监测站传来的信息内容丰富。“不仅有温度、湿度、风速等气象信息,还有土壤湿度、含氧量、叶面温湿度等数据。这些信息特有用。”洪超举例说,今年6月,玉米播种期降水较同期偏少,气候干旱,农情监测系统与自动灌溉系统相连,只要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低于16%,农情监测系统触发预警,灌溉系统自动启动喷灌,为农田保墒。
装在地上、埋在地下、“穿”在作物上,示范区500多台(套)各类监测设备将信息实时共享给农户。只需打开手机应用,各类数据一览无遗,农田情况尽在掌握。
想让田管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,掌握秋收主动权,就要估计收获时间,提前联系农机。“过去预测靠经验,现在靠科技。”洪超边说边拨动摇杆,盯紧屏幕,多光谱无人机腾空而起,扫过大片农田。
“我给玉米地做一次CT。”洪超解释,无人机飞行时能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态,进而生成作物养分图。“深红色代表对应地块的养分含量不足,需要及时追肥,而浅黄色的地块表明作物成熟,可以进行收获。”据此,洪超得以准确分析玉米长势,推算出收获高峰期,提前调度好两台收割机。
收割机再次启动,穿梭在田地间,金灿灿的玉米粒倾泻而出。 【编辑:王琴】 新闻结尾
斗罗大陆动漫免费下载以全新视角完整观看,感受神秘斗魂世界的热血与友情的相关文章
【湾区青年说】香港青年爱跑戈壁赛 “身兼多业”助力深港融合的相关文章
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访吉林:触摸历史光影 感受黑土味道
“90后”电力“老兵”王尚德:多年坚守点亮万家灯火
中国贸促会回应近期美一系列涉华限制措施:合作仍是主流 共赢才是目标
十四届全国人大原常委、台盟中央原常务副主席李钺锋严重职务违法被开除公职
国庆假期 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引游人
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隋永华决定逮捕